随着惯性 25.7月总结¶
0. 前言¶
7月对于我来说更多就像是一个朦胧的梦境,偶尔想不起自己所做的事
弥漫着的大雾让我难以看清,随着我身体和精神上的惯性行走着
时好时坏,时而美丽又时而邪恶,面对无法稳定的自己会感到麻木
状态的起伏也如玻璃一般,积攒着,忍耐着,然后在某个受力点,全部破碎
我想,那既然这样,那索性随着惯性继续吧,让一切自然发生,要尽量照顾好自己
1. 主要事项¶
工作上¶
这个月的工作依然是 all in 在 LLM 应用的技术专项上(面向B端的 CR 工具),也基本脱离了之前的业务。
随着确认第一个正式版本和完成 OnePage 的输出开始,该应用所做的事情进入到了推广接入、维护运营和演进迭代的阶段了,我理解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参与到从0到1做出应用以及后续运营发展的流程中,并且该应用的代码也几乎是全部是自己开发的,以前虽然做过类似的工具应用,但相较于现在这个来说也就是“小打小闹”了,毕竟现在所做的事情,无论是我的老板还是其他老板都是非常关注并且写进 OKR 的。
因为是第一次且有着新领域 LLM 应用 Topic 的涉及,需要考虑的事情也和之前做业务、做中台或其他传统技术专项不同,所以很多事情对我来说还有非常多要学习的地方,我更需要时刻反思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和决策是否是合理的或者是更优的,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视角和应该关注的事情等。
这个项目对我来说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是非常困难的,比如一边技术上要探索垂类 LLM 应用领域的相关复杂技术,一边管理上也要跟进内部分工和推广运营等。在回顾这个月工作时,意识到有些自己做得不好的要点:
- 应用长期技术演进规划的思考没想清楚,导致后续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受到影响甚至减弱
- 对于内部分工和部分事项的优先级管理不太合理,消耗额外的时间精力,导致关键事项推进效率较慢
我需要站在更高的视角去看待这些事情,既要有管理者的视角,也要有执行者的视角。
生活上¶
伴随着工作上增加的压力和焦虑,这个月的生活大部分都是随着自己的惯性在过,大概就是没以前那么自律了吧。
带来的结果就是:熬夜、嗜睡、饮食控制差、情绪状态不稳定、个人成长时间减少、体重回升等,不是说以前没有这些现象,只是这个月变得糟糕和不可控一些,存在较多次和情绪状态对抗的时刻,比如最明显的就是状态 M- 的次数相较上个月增加了5次。我想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越不能强压抑着自己,而是给自己多一些耐心,越是应该表现得自然一些,然后在这样的状态下尽量照顾好自己。
当然这个月也不全是这些“负能量”的表现,在平常周末也尽量去选择做一些充能的事情,比如:
- 依旧和对象日常地去到处逛逛然后吃一些好吃的,其中还拍到了她美美的照片
- 尝试了新的运动——游泳,一起和对象从0到1学习游泳,也是人生的新体验
- 遛遛小狗、跑步、看看最近上映的电影、骑了一次传统路线、无畏契约上白银征程等
没有与工作产生联系的生活,怎么过感觉都是比较放松的。
2. 一些反思¶
随着惯性¶
生活中的许多焦虑和痛苦,往往来源于我们试图去强行掌控那些本不在我们掌控之中的事情。越是控制,越是失控;越是抗拒,越是迷失。而在这样的境遇中,或许更合理的方式不是对抗而是学会顺应,学会随着惯性,让事情沿着它原本的发展规律自然地流动。
随着惯性,并不是放弃努力,而是尊重规律。
人们总倾向于认为,改变必须是剧烈而快速的,只有彻底否定过去,才能迎来新的开始。但实际上,生活和成长更像是一条缓缓流淌的河流,而不是需要砸碎重建的冰面。真正的改变,不是源自于彻底打破和否定,而是源自于我们对现状的深刻洞察,以及在惯性中找到不合理之处,并温柔地去修正它们。
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个状态不佳的自己时,往往会急于摆脱,试图用自我压迫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好”。但这种越是强迫的方式,往往越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更健康的方式,是学着让一切自然发生,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慢慢去寻找那些可以优化的地方。先学会接受,再谈改变;先学会照顾自己,再谈如何做得更好。
惯性之中藏着成长的力量。
我们不应该把惯性看作是停滞不前的借口,而是将它看作是一种自然的节奏。它给了我们时间去观察、去思考,也给了我们机会去调整自己的方向。学会随着惯性,并不是消极地任由一切发展,而是用一种更冷静和更平和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
- 避免急于对抗:很多问题并不需要立刻解决,而是需要一个缓冲过程。焦虑只会让我们更加失去方向,而耐心则会让我们找到真正的答案
- 从流动中寻找机会:惯性并不意味着停滞,而是让我们在现有的发展中,寻找那些可以微调和优化的点。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会让未来的方向更加清晰
- 学会优先照顾自己:无论事情如何发展,我们首先要确保自己的状态稳定。因为只有当我们能够照顾好自己时,才有足够的能量去应对外界的变化
随着惯性,是一种对自我的温柔。
不必苛责自己同时也不必急于摆脱那些“不完美”。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缓慢而自然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强行扭转它,而是学会与它共舞。随波逐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忘记了如何在流动中找到方向。
所以,在面对那些看似失控的局面时,询问自己“我是否可以给自己多一点耐心?我是否可以让事情自然发展,而不是急于掌控?” 此时才会意识到真正的改变不是来自于抗争,而是来自于顺势而为。当我们学着随着惯性,会发现生活的节奏变得更加柔和,而那些看似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在温柔的流动中慢慢找到答案。
一点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自己的目标、计划或期待抱有一种近乎苛刻的要求:要做得完美,要一蹴而就。但这样的想法,往往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沉重,甚至让人陷入一种无力感之中。尤其是在那些事情复杂、压力倍增、情绪摇摆不定的情况下,我们并不需要试图用“万能钥匙”去解开所有问题,也不需要期待所谓的“银弹”能一击解决所有痛点。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一点点地去迈出脚步。
任何事情的开始,都是从“一点点”开始的。
无论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的改变,它始终在推动着我们向前。即便那推动力小到难以察觉,但只要它存在,就足够让我们避免停滞不前。它带来的改变,也许今天看不到,明天看不到,但某一天回过头来时,你会发现,正是那些“一点点”拼凑起了最终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一点点”不仅带来进步,它还能为我们注入希望和盼头。在那些情绪低落、状态不佳的日子里,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它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它能让你感到,未来还有可能,生活还有向前的动力。
不需要完美,也不需要一蹴而就。只要有“一点点”,就足够了。
“一点点”是对自己的温柔,是对现实的尊重,是面对复杂与不确定时的一种自洽的姿态。它让我们在焦虑中找到喘息的空间,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毕竟生活从来不是靠伟大的瞬间堆砌起来的,而是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一点点积累而成的。
核心竞争力¶
在工作中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目标、任务和外部评价牵着走,甚至不知不觉中陷入一种“忙碌等于有价值”的误区。然而,真正决定事情价值和方向的,往往不是投入多少时间或者完成多少任务,而是有没有抓住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它是事情的本质,是能够让一件事脱颖而出、让你比别人更优秀的关键所在。对于个人来说,它可能是某项独特的能力、视角或资源;对于团队或项目来说,它可能是长远发展的方向、不可替代的特点,或者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核心竞争力并不复杂,但它需要你始终保持足够的思考,去问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它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为什么要关注核心竞争力?关注核心竞争力,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工作的关键重点,还能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减少对自我优越感的依赖,直面那些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很多时候我们受到日常繁杂事务或者短期成就而产生满足感,从而忽视了问题的存在。实际上只有当我们始终围绕核心竞争力开展工作,才能看清不足并可优化的地方。当我们学着开始认真思考核心竞争力时,会意识到它既是对现状的剖析,也是对未来的指引,即让你不再只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是主动地优化过程,追求更高的标准。
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关注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不会凭空出现,它需要你在每一次决策、每一项任务中主动去寻找。比如具体来说:
- 明确优先级:问自己,“当前这件事的价值是什么?它是否对核心目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回归本质:避免被表面上的细节或短期的成效分散注意力,更深入地思考工作的本质和长期价值
- 拥抱反馈:勇于承认不足,减少自我满足,倾听他人的意见,以更清晰地认知自己的问题所在
- 持续优化:不要止步于当下的成果,始终思考“如何做得更好”,让每一次工作都成为能力提升的机会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思维方式
它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或特性,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不断思考和提问,避免陷入盲目重复和低效忙碌中。更重要的是也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工作的意义和方向,使每一天的努力都能积累成更大的价值。所以无论是在面对挑战时,还是在日常琐碎的工作中,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我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件事情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它或许不会立刻改变你的现状,却能让你在每一个决策中,离优秀更近一步。
重新看待¶
在经历这段时间的状态起伏后,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被自己贴上“堕落”或者“不自律”标签的行为,比如刷短视频、熬夜、逃避拖延等,当我重新看待这些事情时,能够意识到也许它们并不完全是绝对的坏事,而是有其存在的理由。
重新看待这些行为,更多是一种理解,而非简单的否定。
很多时候这些行为的出现,反映的并不是单纯的懒惰或者自控力不足,而是一种需求。例如刷短视频确实很容易让人上瘾,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对新鲜感和情感共鸣的需求。它让我在片刻之间看到不同的世界,了解到许多我未曾经历的生活。那些短暂的开心或悲伤,虽然看似无意义,但却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和调节。
即这些“坏习惯”更多时候是对当下状态的一种回应。它们或许是对压力的缓冲,是对情绪的释放,也是对某种未被满足需求的追索。我们不用过于着急否定这些行为,而是重新看待试着去理解它们背后的逻辑。
重新看待,是一种更温和的方式。
过去常常习惯用对抗的方式来“纠正”这些行为,但现在明白,越是强迫自己去改变,越容易让问题变得复杂。改变从来不该是一个激烈的过程,而更像是一场温和的调整。从理解开始,找到这些行为中的合理成分,然后慢慢调整它们的频率和方式。比如短视频确实能够带来放松,但也要学会在它成为消耗时及时收手。
重新看待,是一种接纳生活的态度。
这些行为也能让我们意识到生活本身或我们自己并不完美,而这些“不完美”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提醒着我们需要要关注自己的状态,提醒我们应学着更多的耐心和包容来对待自己。适度的体验并不是坏事,更多是一种调剂,可能也会带来新的感受和灵感。
3. 接下来的展望¶
- 继续 all in 技术专项,要多站在全局长期的视角思考其核心竞争力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事项
- 随着惯性,照顾好自己,同时也抽出更多的个人时间来投入到生活和个人成长的事情上,做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