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阅读

以下为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摘抄和笔记

文章摘录

儿童自我状态

  • 自然型儿童(基础情感下的模式,如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等)
  • 适应型儿童(在基础情感之上适应不同类型的依赖得到的模式,如为适应严厉的父母而掩饰自己的悲伤恐惧等)

儿童如何释放愤怒

强<->弱:

  • 叛逆<-撒泼|怄气|任性|郁闷|拖延|厌烦->退缩

怄气是输家在对强大的赢家做出反应。

当成年人怄气、撒泼、郁闷或是厌烦的时候,我们会想他们究竟是行为不当,还是无意识或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这类行为会导致两个后果,都是负面的。第一个就是会被嘲笑,而更严重的后果是这类行为告诉别人,这人是个失败者。

秘密协议

‘共谋’:

  • 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PLOM(可怜弱小的我呀)

情商:

  • 聪明不仅仅是智商的事儿,我们也需要情商。

打破心理平衡:

  • 乍一听会显得愚蠢、不合逻辑,甚至让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帮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发激烈的阻抗。
  • 这些概念最容易打破我们的心理平衡,它们最有可能带你走向深层的蜕变,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我想你现在也感受到了。我们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总是我们喜欢的样子。从当下的你,变成你想成为的自己,必定要经历行为和态度的转变,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需要勇气和决心。所以你现在应该懂了,为什么你会拒绝打开这扇学习之门,因为它通向一条艰苦之路。
  • 这扇门也可能通向深刻的领悟。

父母状态

父母状态:

  • 挑剔型父母人格

困惑阶段:

  • 困惑是学习过程的第一阶段,即说明固有知识的局限开始被打破了,直面新的信息来会挑战现有的观念和行为模式。
  • 困惑产生的焦虑是让你改变的动力,很可能也会开启你的创造力。

父母状态下的自我批判:

  • 自我批判最为强烈,因为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 自我批判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是,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成人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

  • 理性而非情绪化行事,也应对着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父母成人儿童的不同:

  • 在成人状态下:能计划、考虑、决定、行动,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处于这个状态时,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脑子里父母过去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相反,我们能思考当下的状况,基于事实来决定要怎么做。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里,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 在儿童状态下: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好的坏的都有。你会再现过去的情形,再次体验过去的情绪,可你学不到任何新的东西。
  • 在父母状态下:基本上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不管是哪种,你都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你会想证明给别人看,让别人接受你的观念和价值观。这种确信无疑的状态,就没法给新知识和新理念留出一席之地。旧的思想主宰着你,这就是为什么单靠争论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只会让人更固执己见。

如何进入成人状态

进入成人状态前的选择:

  • 难,是因为这个过程需要艰辛的努力和刻意的思考。我们在另外两种状态时,像父母或儿童一样行事,几乎不需要去思考,因为我们知道要做什么、说什么,就好像在演戏一样。
  • 我认为没有人能‘让’我们产生什么感受,除非他们用蛮力胁迫你。说到底,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我们‘选择’了愤怒,我们‘选择’了悲伤。
  • 是的,选择就是:你还要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别人多久?
  • 我不确定是否懂你的意思,你是说,我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 还包括你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情。毫无疑问,这很难,但相比于责怪别人,它还真有个天大的好处。
  • 就是,你能开始对此行动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原谅他们。”

活得真实:

  • 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剧本设计:

  • 人生的剧情若能避开‘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该多好。我们在之后可以探究一下怎样应对那样的状况。不过,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你想探索你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源自哪里,对吗?
  • 是的,很不同。不过要记住,我们说的不只是物理世界,而是你内在的、包含着情绪和情感的心理世界,那是通过你早年的经历而形成的。童年的经历如此强大、如此鲜活,于是便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换句话说,外面的世界变成了在我这里的世界。”苍鹭边说,边拍了拍胸口的位置。“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此时,苍鹭直视着蛤蟆,“你决心要改变。”
  • 恐怕没有别的办法。每一个生命一定都得经历开始、中间和结束这三个阶段,而开始的阶段会显著地影响后来的阶段。因此你对世界的看法是在人生的最初阶段里形成的。

人生坐标和心理游戏

人生坐标:

  • “第一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第二个问题是:‘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 “一切的关键就在于那是‘人生坐标’。一旦我们在童年决定用哪种态度和观点,我们就会在随后的人生里始终坚持自己的选择。这些态度和观点,变成我们存在的底层架构。从那以后,我们便建构出一个世界,不断确认和支持这些信念和预期。换一个词来说,我们把自己的人生变成了一个‘自证预言’。”

https://img.zhengyua.cn/20220129010727.png

心理游戏:

  • “确实如此。这类游戏的发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诚,不像正常游戏那样只是让人觉得兴奋好玩,而是会产生非常戏剧化的结果。表面看起来实事求是,其实真正的意图却并不正大光明。游戏体现在两个层面:在社交层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开诚实的。而游戏玩家的真正动机却隐藏在心理层面,同时也隐藏着欺骗。至于游戏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让人产生负面情绪。”

一方面,他努力想要在理性层面上理解这些理念,可在更深的潜意识层面,它们却也触动了他的自我,让他情绪混乱。他想一个人静静地让这些理念慢慢渗透,让思绪跟随到该去的地方。他不知道会探索到哪里,但肯定是去往成长的方向

人生坐标:我不好,你好

我不好,你不好:

  • “这代表了一个人的行为态度,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 几乎在任何方面。低自尊的人通常觉得生活对他们不好,却更善待别人。概括地说,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所以他们就玩那些会把他们变成受害者的游戏。”
  • “我说的是更严重的情况,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受害者游戏:

  • “因为玩这个游戏的人确实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 “不过我不是在怪你玩游戏。我的目的不是责怪你,而是帮助你看到你在玩什么样的游戏,这样你才可以就此打住。”
  • “我同意。你现在开始明白这些游戏有多危险了,它们会严重伤害你的健康。”
  • 悲伤的儿童状态。

人生坐标:我好,你不好

我好,你不好:

  • “我想是的。这描述的是觉得自己比别人好的那一类人。我想他们会玩游戏去证实这一点,对吗?”
  • “是的,确实如此。这类游戏通常能让玩家感到愤怒,或者至少能让他们对别人评头论足。处于这个心理坐标的人常常会占据权力和权威的制高点,这样就能玩他们的游戏了。”
  • 他们会证明别人根本上都是无能而不可信的,接下来,他们会把斥责和惩罚别人视为己任。他们会说:‘要不然,那帮人会觉得犯了错还能侥幸逃脱!’”

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你怎么敢?

内心的施虐者:

  • “完全正确。这些施虐者利用任何时机来制造一些能让他们评判和惩罚别人的情境。是他们内心的施虐者让他们这么做,可内心的施虐者是谁呢,这是个有意思的问题。”
  • “永远都是‘挑剔型父母状态’,当然了,有时候他们会摆出‘养育型父母’的姿态。”
  • “他们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能够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愤怒的人从不觉得内疚,因为他们总在怪罪别人。他们自卫的方式,是把自己内在的恐惧对外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能把对自己的怒火转向别人。”

理解自己的行为

理解自己的行为:

  • “不,当然不是。这些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人生坐标:我好,你也好

我好,你也好:

  • “这是个勇敢的选择。”
  • “说‘勇敢’是因为选择了这个人生坐标时,你不仅为当下做出了选择,还许下了一个承诺,终生的承诺。”
  • “我的意思是,‘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并非静止的状态,而是动态的过程。你不能说‘好了,我终于到了’,好像登顶珠穆朗玛峰一样。你觉得自己是好的,也相信别人是好的,那就得靠行为和态度持续地对自己和别人展示出来。而这个选择肯定不能给你庇护,免于‘残暴命运如投石飞箭般的摧残’。”

道别与新生

移情:

  • “因为你把对父亲的情感转移到我身上,这叫作‘移情’。通过对我表达自己的想法,你终于也能对他表达了。你真正找到了力量和勇气,表现得像个男人,而不再是个男孩。那是个转折点,你成长了,也成年了,在你宣告对自己拥有主权的那刻起,你便能独立行事了。”

情绪是真正的核心:

  •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不仅用头脑去思考,也用情感去体验。虽然你开始在理智上理解自己的行为,但要充分理解自我,唯有通过和自己的情绪做联结。当你对情绪的感受越来越清晰时,就能明白它们并非可有可无,也不会对它们不闻不问,因为情绪正是自我的核心。”

情商:

  • “意思是理解你内心的情感世界,并且还能掌控它。你也能看出来,这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
  • “概括而言,他们都有强大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情感。他们能管理情绪,能从悲伤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控制冲动,也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
  • ““有。情商和理解别人有关,一个高情商的人能辨识他人的感受,这种技能称为‘共情’。但也许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过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独立与共生:

  • “情感智力能让你在自我成长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远,因为它将带你从独立的个体走向共生的关系。”
  • “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独立的人时刻守护新发现的自主权,如同一个曾被殖民的国家重获自由一样。这当然没错,但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你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效联结,协同合作。”

总结&感悟

读完这本书,其实没想象中的花了那么多时间,加起来阅读时间应该有5小时左右。

我觉得这本书的特点就体现在:

  • 通过"蛤蟆"的自我对话和"蛤蟆"与"苍鹭"的对话,来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代入进去,专注进去;
  • 本文出现的心理学知识或者理念应该是非常容易理解的,能让我们有足够的基础去反思我们的行为,理解我们的行为;

通读下来,在于理解以下核心点:

  • 儿童/成人/父母
  • 心理游戏&人生坐标
  • 情商&情绪
  • 独立&与共生

通过自白和对话,渐渐了解这些的含义理念,然后反思,直到最后理解意义。每个过程都是自然而然地,让我感觉非常舒适和平静。

就像书中提到的,理念不是用来给人贴标签,攻击羞辱别人的。它们只是用来理解行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们自己的行为。

只有理解自己的行为,理解自己的情绪,进入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才能够掌控,才能够管理情绪,提高自己的情商。

同时也让我理解到"情商"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理解和回应对方的情感,还有理解和回应自己的情感,这对于我们人生的美好是不可或缺的。

书中最后提到了"独立"和"共生”,我想就是"独立"是当前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共生"是当前的自己与未来的自己和解。